按作品

团泥共生矿 —— 相关介绍

简介:团泥,一种本山绿泥和紫泥的共生矿土。本山绿泥和紫泥都是紫砂的原矿。共生的意义是自然形成,而且两种泥性质一致,特别是可塑性和烧成温度不会有很明显的差异。

团泥共生矿 —— 艺人推荐

全部
马璟辉
    马璟辉又名:马景辉,男,1976年出生于江苏宜兴,2017年高工,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陶瓷协会会员。1996年毕业于陶瓷工艺美术专业,后从事全手工壶艺创作,精通各式壶艺制作流程和泥料配制。先拜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谈跃伟为师,得其悉心教导,后又拜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陈国良学习薄胎制壶技法,使其在紫砂艺术上的造诣更加坚实成熟。其作品在国内外展览中多次获奖,并被国内多家博物馆收藏。

    因壶艺精湛、作品拔萃,成为中青辈实力派制壶艺人,作品在上海春秋堂、北京翰海等多家拍卖行拍卖,均以较高价成交。作品有《传炉壶》、《西施壶》、《六方鼓腹壶》、《春晖提梁》、《云端壶》、《坤元壶》、《无相》、《瑾瑜四方壶》等。其高超的制壶技艺在当地受到年轻制壶爱好者的追捧并向其拜师求学,2011年马璟辉开始同意收纳徒弟,传授技艺。

    在紫砂壶器件中,"传炉"集制作工艺高超、文化蕴涵浓厚于一身。是极富观赏、把玩的紫砂器型,也是代表中国紫砂文化殿堂级器型的经典款之一。马璟辉的这款"传炉",以传统"镶身筒"技法纯手工薄胎完成制作。造型方中寓圆,棱角浑朴有致,底、腹、口比例协调匀称且挺拔有力。洒脱流畅且极具韵味。在 继承传统的前提下以自身对经典器型的理解融入个人鲜明的风格。整器做工精细,浑然天成,肌骨亭匀,于饱满中别有挺拔气概。壶的整体神韵充足,堂皇中自有秀 雅蕴涵。所谓继承与发扬可由此一斑而窥全貌。
路学峰
    路学峰 工艺美术师 1973年生于丁蜀镇,1990年开始学习制壶,初师于张听金先生,后师从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邵顺生先生。1998年创办“金路玉峰”紫砂艺术工作室。论文多次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在制壶生涯中虚心好学,并不断开拓创新,深得业内人士与爱壶收藏者的青睐,是一位极具潜力的青年陶艺家。
邵美华
    邵美华国家级工艺美术师,1967年邵美华生于陶都宜兴紫砂世家,1989年邵美华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师从工艺师丁亚平,其后经多年学艺,技术上进步很快。
    2001年邵美华在宜兴紫砂工艺厂潘壶研究所,又得到工艺大师何道洪及及高级工艺师丁洪顺指导。邵美华其紫砂壶作品有独到之处,特别是制作绞泥类紫砂壶作品得到广大壶艺爱好者的欢迎,其制作的绞泥“元韵壶”在中国陶瓷艺术展上荣获中陶“方圆杯”优秀奖。
沈龙娣
    沈龙娣,1964年生于江苏宜兴,2012年高工,省大师徐元明夫人,师从国大师徐汉棠,1981年进紫砂二厂从事陶刻工作,曾获宜兴市“心灵手巧”活动一等奖,1986年师承徐汉棠大师学习传统工艺全手工技法,刻苦钻研,2016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工艺美术学,期间进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创作的作品多次获奖,得到收藏家一致好评。陶刻与传统技术相结合,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曾获奖项及参加重大活动、展览简介:

    2001年五月,作品【春竹】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铜奖;

    2002年作品【冰片石瓢】在天津首届【弘艺殿杯】中获得传统金奖。
胡欣

       职   称国家级助理工艺美术师
       胡欣,1974年生于宜兴,国家级助理工艺美术师,宜兴陶艺协会会员。

       1991年近宜兴锦达陶艺有限公司,从师徐兰君学艺,基本功扎实,擅长光器,重装饰,形神兼有。胡欣紫砂壶作品多次参加陶艺展评,2003年胡欣紫砂壶《三足玉乳》参加上海十大茗壶展,并获宜兴新人新作展评优秀奖。

陈曼生
    陈曼生,本名陈鸿寿(1768-1822),清浙江钱塘(今余杭)人,名鸿寿,字子恭,号曼生,一号种榆道人,曼公,曼龚,夹谷亭长,胥溪渔隐等,擅长古文辞,精于雕琢,以书法篆刻成名,其文学、书画、篆刻样样精通,才气过人。

    嘉庆二十一年(1816)左右,任溧阳县宰,好紫砂工艺,自绘紫砂壶十八图样,请杨彭年及杨之弟妹并邵二泉等制壶,自在壶上刻铭,称“曼生壶”。

    有的壶铭由其门客及僚属江听香、高爽泉、郭频迦、查梅史等代书和代刻,凡此均署双款,即除有曼生款外,并有频迦等款。著有《种榆仙馆集》《桑连理馆集》等。

紫砂壶知识

全部

其他泥料推荐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