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近天青泥色调,玩家易感迷惑,常误云"绿泥",绿泥者,澹草绿色也;"本山绿泥者缎泥之原矿矣,泥色青蓝略泛绿光而(无灰色调),始称"墨绿泥"。 窑温:约1120度。 收缩比:约14%。 矿产地: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 泥性:黏性佳,张力尚可,细腻密实;製壶光、花均宜;为优质泥矿,产量不丰。 难度:较易变形,对窑温要求高,窑温足则色泽温润,不足则色嫩枯燥,原料收集不易,练製困难与繁複。 特点:泥色特异,青蓝色中略泛绿光,清秀独特;稍一泡养,色调更形稳实,温润透明,变化甚巨,玩赏深具成就感。 冲茗特性:茶性温顺滑腻,味香凝聚,冲泡时间易掌控,能以轻鬆心情泡杯好茶,实为品茗之最佳帮手。 冲泡建议:普洱茶系列,铁观音及半发酵类茶,重发酵茶类(黑茶类),轻焙火乌龙茶,绿茶,龙井,红茶等。
吴云根(1892年11月6日-1969年) 又名吴芝莱,14岁向汪春荣(生义)学习制壶技艺,与汪宝根、朱可心为师兄弟。三年学成,其时清廷衰败,经济萧条,紫砂窑大不景气,常靠搬运泥坯和窑货为生。1915年,由宜兴利用陶器公司介绍,去山西省平定县平民陶器工厂任技师,历时三年。同行的有杨阿时、李宝珍。此间不仅传授紫砂陶的成型技术,还利用木炭釉炉窑试验成二次烧成的炉均釉紫砂陶,取得满意的效果,成为近代宜兴陶业界向外省传播紫砂技艺的杰出代表之一。
吴云根回家乡后,仍以制壶为业。1929年吴云根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陶瓷科当技师,两年后回宜兴。1932年在江苏省立宜兴中学窑业科担任技师。尔后推荐师弟朱可心进校联袂授艺,延至抗日战争爆发学校停办止。
1954年吴云根加入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提升为紫砂成型技术辅导员,其待人谦和大度,德艺俱佳。吴云根紫砂壶作品如人品敦厚、朴实。宜兴紫砂壶厂成立,一大批学子步入紫砂工艺殿堂。这时其“门墙桃李盛极一时”。现在著名的制壶名家吕尧臣、吴震、何挺初、葛明仙等,均出其门下。汪寅仙最早由他亲沐教泽,并推荐于师弟朱可心处学艺。同辈中摒弃门户之见,对徒弟要求十分严格而师徒又十分和谐首开师徒间竞技比赛之先河。1959年吴云根虽年事已高,但技艺不衰,为徒弟们作示范,逐一评讲,深受弟子们爱戴。吴云根长期从事学院的正规艺事教育,十分重视写生,尤其对竹的形态特别关注,为他制作竹段壶充实素材,丰富内涵,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教导徒弟制壶要讲究形似,更重神似,要懂生态规律,识其品相,从生活中体会写生,方能融会贯通.
吴云根一生勤劳纯朴,光明磊落,公私分明。直到去世,未给子女们私下留存一件他个人的作品。吴云根的紫砂壶作品,构思奇妙,享有“出神入化”之美誉。吴云根制作的《提把弧菱壶》、《双色竹段壶》、《大型竹提》、《传炉壶》、《线云壶》、《合菱壶》等,曾多次选定参加国内外陶艺大展,声誉远播。吴云根创作设计的竹花盆、大长方水底盆及新石桃、菱角茶具、双色柿子,还有《鱼罩壶》、《春宁壶》等在传统手法上颇具创意。吴云根的紫砂壶作品喜用双色泥表达主体,较多的用竹为题。竹节为壶身挺拔刚劲,壶咀、壶把、钮、缀以小竹枝攀于壶体,由曲枝构成,辅以几片小竹叶,舒展有姿似风中飘动,疏密有致;两种泥色处理,相互呼应,色泽和谐得体。在制作处理手法上以竹节为主体的合理结构,以叶、茎、枝、芽为衬托,充分表现翠竹的神韵。又如《柿子壶》是常见的造型,吴云根采用多种手法制作,有宜于装饰铭文,且光润的四瓣茎纹柿子壶,也有重在表现柿子生态的翻盖柿子壶,光润内蕴,楚楚动人。《传炉壶》敦厚朴实,《弧菱壶》方中富圆,圆中见方,吴云根的紫砂壶作品浑然天成,毫无雕琢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