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朝诗人张九龄竹下的知古名句在构筑美妙意境的同时,也给壶艺创作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可以用紫砂壶诠释对生命、文化和艺术的理解。每位艺人在创作“半月壶”时就是顺应诗人意地间,怡情自然的人生思索。半月壶一直以质朴无华、典雅端庄而独占一席之地,从古到今长盛不衰,正所谓“弱水三千,仅饮一瓢”。半月壶协调和谐、舒张简洁、前呼后应,一张扬、一内敛,张弛有度,仿似一篇美文,越读越醉,半月壶营造的是一种源于心录上对团圆期盼。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半月万里思更浓”;一把壶诉说的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思念,更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月圆人圆”的向往。
职 称: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范永军,出生于1962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开始从事紫砂壶艺术,师承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紫砂学科带头人吴鸣老师。
范永军认为一个人成长的每一步,离不开老师的提携和自己的不懈努力。地域文化是随着历史人文进程产生并逐渐成熟的。宜兴紫砂艺术的历史渊源,造就了一大批艺人,为了同一个目标,薪火相传,代代出精英。单凭这一点,就不难不引发世人关注和兴趣。
长期从事与专业研究,在于精神层面的虔诚。范永军将重点放在紫砂朱泥领域,一开始的艰辛,与日后成果斐然,中间的劳顿和耐得住寂寞的艰辛,看来只有他自己知道。但是这些年来,功夫不负有心人,范永军在开发研制朱泥大品壶系列及方壶作品中,一改朱泥只做圆形小品的现状,的确付出了大量精力。心静自然凉,紫砂壶艺要的也是静心平和,火气自然而然消退。由是,我们从范永军的紫砂壶作品中看到了一种近似禅意的神韵,朱泥大品壶系列;方壶系列;贴花系列;玲珑镂空壶系列等等,基本以清代贡品壶为参照,并融入了自己创作感受,既传统典雅又不失当代壶艺之大雅。这几个系列正是范永军在容量及朱泥制作方壶这两点上创立了朱泥制壶的多项纪录,从而填补了多年来朱泥制壶创作的空白。说到这里我隐约看到范永军脸庞掠过一丝慰藉的笑容。
一个人的努力,所得到的回报是综合性的,从“金色年华组壶”“锦上添花”到“纳福壶”“四季花香”等作品,在各种大赛上屡屡获奖,不难看出观众评委和同道间的赞赏。当然亦因范永军的紫砂壶艺自始至终行走在一条正规经纬线上,不偏不离,显示了对传统制壶的敬仰。范永军屡屡提及朱泥壶历史钩沉,以及矿土构成及特点,看得出他的研究并非一般人所为。
宜兴朱泥壶在清早期兴盛,并延续至20世纪初,经过几代壶艺传人的推陈出新,成为宜兴朱泥小壶的代名词。朱泥又称红泥,朱泥的土质成分,主要含有极高的氧化铁,色泽红亮且透气性佳。历代艺术均只做小品圆壶,大品壶很少,方壶更是无人问津。要说范永军的成就,就是破解了朱泥壶只小不大的难题。
范永军,不忘传统,注视现代。在朱泥壶艺,在整个制壶工艺上,锐意进取,其特色风貌与独特艺术语言,正越来越引得人们的关注。
职 称:国家级工艺美术师
陈宗宝,1979年出生于宜兴紫砂世家,90年随父亲进宜兴紫砂厂工作。94年陈宗宝师从邵家声学习雕塑绘画技艺。96年陈宗宝又师从孙伯春门下学习雕塑技艺。2000年进入龙德堂,得范泽锋先生教泽,学习制壶创作技艺,进修工艺美院陶瓷艺术系,习得精湛技艺,现为龙德堂实力派艺人,著名青年陶艺家。
陈宗宝其紫砂壶作品继承传统,勇于创新,制壶手法细腻,博古承新贯通古今,简洁素雅,大方质朴,将陶器的古拙原味展现,很有质感。善于设计创作,尤擅雕塑装饰。陈宗宝对绘画、篆刻、紫砂史等方面有深入研究。作品集紫砂造型设计与制作,雕塑、装饰、书、画于一体表现形式。从形、神、气、韵、精、功等方面追求效果。以传统艺术为基础,现代美学为理论,从生活中找灵感,在实践中找突破。
陈宗宝紫砂壶造型多变,工精形美。以历史文化融入紫砂艺术的设计思路,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在紫砂艺林中別树一帜。陈宗宝紫砂壶其独立设计制作的作品如《山亭柳》、《兰芝常生》、《一帆风顺》、《时来运转》等深受壶友喜爱,广获好评,升值潜力巨大!曾多次获国内、国际金奖。紫砂壶作品多次被博物馆收藏,并多次举办个人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