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作品

半月 —— 相关介绍

简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朝诗人张九龄竹下的知古名句在构筑美妙意境的同时,也给壶艺创作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可以用紫砂壶诠释对生命、文化和艺术的理解。每位艺人在创作“半月壶”时就是顺应诗人意地间,怡情自然的人生思索。半月壶一直以质朴无华、典雅端庄而独占一席之地,从古到今长盛不衰,正所谓“弱水三千,仅饮一瓢”。半月壶协调和谐、舒张简洁、前呼后应,一张扬、一内敛,张弛有度,仿似一篇美文,越读越醉,半月壶营造的是一种源于心录上对团圆期盼。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半月万里思更浓”;一把壶诉说的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思念,更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月圆人圆”的向往。

半月 —— 更多推荐

全部

半月壶

作者:应卫强 编号:32502 泥料:红泥 容量:190cc

快速询价

拨打热线,直接沟通

400-116-8060

13361856999

微信客服

客服人员10分钟内回复

半月壶

作者:闻正荣 编号:31416 泥料:底槽清 容量:280cc

快速询价

拨打热线,直接沟通

400-116-8060

13361856999

微信客服

客服人员10分钟内回复

半月壶

作者:董正红 编号:28506 泥料:黑星砂 容量:200cc

快速询价

拨打热线,直接沟通

400-116-8060

13361856999

微信客服

客服人员10分钟内回复

晨韵壶

作者:范建中 编号:22924 泥料:底槽清 容量:170cc

快速询价

拨打热线,直接沟通

400-116-8060

13361856999

微信客服

客服人员10分钟内回复

半月 —— 艺人推荐

全部
范永军

    职  称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范永军,出生于1962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开始从事紫砂壶艺术,师承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紫砂学科带头人吴鸣老师。

    范永军认为一个人成长的每一步,离不开老师的提携和自己的不懈努力。地域文化是随着历史人文进程产生并逐渐成熟的。宜兴紫砂艺术的历史渊源,造就了一大批艺人,为了同一个目标,薪火相传,代代出精英。单凭这一点,就不难不引发世人关注和兴趣。

    长期从事与专业研究,在于精神层面的虔诚。范永军将重点放在紫砂朱泥领域,一开始的艰辛,与日后成果斐然,中间的劳顿和耐得住寂寞的艰辛,看来只有他自己知道。但是这些年来,功夫不负有心人,范永军在开发研制朱泥大品壶系列及方壶作品中,一改朱泥只做圆形小品的现状,的确付出了大量精力。心静自然凉,紫砂壶艺要的也是静心平和,火气自然而然消退。由是,我们从范永军的紫砂壶作品中看到了一种近似禅意的神韵,朱泥大品壶系列;方壶系列;贴花系列;玲珑镂空壶系列等等,基本以清代贡品壶为参照,并融入了自己创作感受,既传统典雅又不失当代壶艺之大雅。这几个系列正是范永军在容量及朱泥制作方壶这两点上创立了朱泥制壶的多项纪录,从而填补了多年来朱泥制壶创作的空白。说到这里我隐约看到范永军脸庞掠过一丝慰藉的笑容。

    一个人的努力,所得到的回报是综合性的,从“金色年华组壶”“锦上添花”到“纳福壶”“四季花香”等作品,在各种大赛上屡屡获奖,不难看出观众评委和同道间的赞赏。当然亦因范永军的紫砂壶艺自始至终行走在一条正规经纬线上,不偏不离,显示了对传统制壶的敬仰。范永军屡屡提及朱泥壶历史钩沉,以及矿土构成及特点,看得出他的研究并非一般人所为。

    宜兴朱泥壶在清早期兴盛,并延续至20世纪初,经过几代壶艺传人的推陈出新,成为宜兴朱泥小壶的代名词。朱泥又称红泥,朱泥的土质成分,主要含有极高的氧化铁,色泽红亮且透气性佳。历代艺术均只做小品圆壶,大品壶很少,方壶更是无人问津。要说范永军的成就,就是破解了朱泥壶只小不大的难题。

    范永军,不忘传统,注视现代。在朱泥壶艺,在整个制壶工艺上,锐意进取,其特色风貌与独特艺术语言,正越来越引得人们的关注。

韩惠琴
    韩惠琴
    国家级工艺美术师
    1969年韩惠琴生于太湖之滨陶都宜兴,自幼喜欢紫砂艺术。1987年韩惠琴拜高级工艺师尹霄荣为师,从事紫砂壶制作及创作,后又得汪寅仙、吴鸣大师的指导,对制作工艺及创作有了更高的理解和认识。坚定走继承和发扬的艺术之路,观古铸今,集思广益,对紫砂壶作品设计理念清晰,制作精益求精,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深受紫砂爱好者的喜爱。
    韩惠琴紫砂壶作品《劲竹》荣获“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览会”金奖;
    韩惠琴紫砂壶作品《香炉竹》荣获“中国首届国际工艺品博览会”金奖;
    韩惠琴紫砂壶作品《竹趣》被无锡博物馆永久收藏。
范陶琦
职称:国家级助理工艺美术师
范陶琦,1990年出生于江苏宜兴太湖之滨。毕业于西安科技大学艺术设计本科专业,中共党员。从小受家庭浓厚的紫砂创作环境的艺术熏陶更得以父亲范仁良的言传身教。范陶琦紫砂壶“雀之灵”、“丹绮壶”、“寿君壶” 等采用紫砂绞泥装饰手法受到收藏爱好者及行内老师的认可与赞许,荣获“中国紫砂希望之光”称号。
家庭浓厚的紫砂创作环境给了范陶琦良好的艺术熏陶。童年时,范陶琦手中的五色土就如五彩橡皮泥,父母给了范陶琦自由想象的空间去发挥自己的灵感。大学时就不断有作品问世。范陶琦大三时《广西画报》的“艺术”专栏介绍其在校期间创作的作品,并参加2011年11月底在桂林市举办的“墨海飘香、紫玉传情”艺术作品邀请展。2011年范陶琦暑期学习制壶事迹刊登于《宜兴日报》“70、80”专栏。2012年范陶琦紫砂壶作品《雀之灵》入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之《紫砂器拍卖年鉴》。2013年陶艺作品入选北京《名家》杂志并登载。同年壶艺事迹接受中国紫砂频道专访。2014年范陶琦获得宜兴市丁蜀镇“慈善之星”。范陶琦她是“仁藝居”茗砂苑成员之一,得到父亲范仁良的言传身教,范陶琦紫砂壶近作“雀之灵”、“丹绮壶”、“寿君壶”等采用紫砂绞泥装饰手法受到收藏爱好者及行内老师们的认可与赞许。
陈国良
  陈国良,男,2007年研高,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1954年生于江苏宜兴,师从研高大师何道洪学艺。制壶严谨,作品颇具个性,被誉为“紫砂四小龙”之一(另有江建翔季益顺施小马)!

  陈国良1972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随何道洪师傅学艺,其后从事花盆、瓶、挂盘等制作。1985年曾在陶瓷公司职校学校工艺、素描、雕塑、图案装饰。1986年任宜兴紫砂工艺厂艺术培训中心辅导老师和技术总监。1988年曾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陶瓷造型设计”专业。1993年进紫砂工艺研究所专心设计自己的紫砂创新与制作。现职为高级工艺美术师和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1995年创作的《葫和壶》获陶瓷艺术新品展评三等奖;2001年、2002年作品《待放壶》、《阳羡溪头》分获第三、四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银奖。代表作: 北瓜 奔月 金钱松 劲松灵芝。

  对于茗壶制作讲究实用与收藏价值兼顾,不拘泥于流派,从不专做某些风格作品,依创作灵感发挥。作品颇具个性,端庄秀雅且富情趣,既有传统韵味,又能别树。对紫砂陶,其一贯坚持严谨的工作作风,其作品不论光素货,花货和其他,都是追求有挑战的难、新、奇、巧和形成个人的风格,在创新和制作中更求精、求实、讲究实用与收藏兼顾、题材丰富多样,源于传统而别有新姿。

  陈国良的感觉是朴实无华的,而他设计的紫砂壶壶体清秀,融自然之形和艺术之魂为一体,吸取自然万物的各种形态,采用抽象的表现方法,把大自然中生气盎然的植物提炼成一种情趣,从而把这种韵味转化在文化艺术品上。他的紫砂壶壶体饱满圆润,壶身明快的线条无不显示其深厚的功力和独到的技艺技法。
陈宗宝

       职   称国家级工艺美术师

       陈宗宝1979年出生于宜兴紫砂世家,90年随父亲进宜兴紫砂厂工作。94年陈宗宝师从邵家声学习雕塑绘画技艺。96年陈宗宝又师从孙伯春门下学习雕塑技艺。2000年进入龙德堂,得范泽锋先生教泽,学习制壶创作技艺,进修工艺美院陶瓷艺术系,习得精湛技艺,现为龙德堂实力派艺人,著名青年陶艺家。

       陈宗宝其紫砂壶作品继承传统,勇于创新,制壶手法细腻,博古承新贯通古今,简洁素雅,大方质朴,将陶器的古拙原味展现,很有质感。善于设计创作,尤擅雕塑装饰。陈宗宝对绘画、篆刻、紫砂史等方面有深入研究。作品集紫砂造型设计与制作,雕塑、装饰、书、画于一体表现形式。从形、神、气、韵、精、功等方面追求效果。以传统艺术为基础,现代美学为理论,从生活中找灵感,在实践中找突破。

       陈宗宝紫砂壶造型多变,工精形美。以历史文化融入紫砂艺术的设计思路,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在紫砂艺林中別树一帜。陈宗宝紫砂壶其独立设计制作的作品如《山亭柳》、《兰芝常生》、《一帆风顺》、《时来运转》等深受壶友喜爱,广获好评,升值潜力巨大!曾多次获国内、国际金奖。紫砂壶作品多次被博物馆收藏,并多次举办个人展览。

周忠军
    周忠军,男,2014年高级工艺美术师,1971年生于江苏宜兴陶艺世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2016年 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宜兴市十佳青年陶艺家,宜兴市紫砂艺术研究院创作员。现在宜兴紫砂工艺厂紫缘阁工作室从事紫砂设计创作。 

    90年代大专毕业,随后拜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储集泉为师。十五个春秋,言传身教,悉心钻研紫砂传统技艺。所有作品均全手工创作成型,为人正直,多次参与社会慈善捐赠活动,作品被多家博物馆收藏及藏家喜爱。 

    1994年进中央美术学院陶瓷设计系进修紫砂造型设计。作品以全手工花货为主,惟妙惟肖,情趣盎然、自然灵动,全手工光货追求线条流畅,古朴大方,简练中求变化,形神兼备。

紫砂壶知识

全部

其他壶型推荐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