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文化是伴随着茶文化而出现的,与茶文化相生相伴,如影相随。所以,紫砂壶源头是茶文化。 茶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文人雅士平时常常会集一处,且鼎且矢,以啜以饮,由此获得无限的情趣。
宋代大诗人王安石曾有“人固不可一日无茶饮”之语,可见饮茶在古代人们生活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早在汉代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对茶的功能有很深的了解,饮茶之风先从巴蜀和江南一代向北方发展,然后又从中国向世界各地传播,成为世界性的饮料。
据汉代《华阳国志》,司马相如《凡将篇》和杨雄的《方言》等书中记载,武王伐纣时就出现将茶作为贡品的事,也反应了西汉时代买茶、烹茶、饮茶的事。
《华阳国志》是一部专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由东晋常璩撰写于晋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348—354)。
《华阳国志》记录了从远古到东晋永和三年巴蜀史事,记录了这些地方的出产和历史人物,其中就有关于茶的起源的论述 。作者常璩,字道将,蜀郡江源县(今四川崇州市一带)人。生平事迹不详,巴氐人李雄、李特在四川一带建立了成汉政权,他曾在这个政权任散骑常侍、掌著作。
《茶典:〈四库全书〉茶书八种》所作前言,引用《华阳国志》文意云:“贡茶自周已有,《华阳国志》称,武王伐纣,蜀中纳茶为贡者,是也。”
晋·常璩(qu)《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
书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所以想当然认为中国饮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也就是3000多年前,所以我国茶叶的历史距今已经有3000年了。
饮茶的方法从古到今有几个不同的阶段。从药用到茶饮,最先采用混煮法,然后又有煎茶法,所以壶腹大,口大流短。
紫砂宋代起源说
紫砂起源于宋朝年间,这个说法也是非常流行,因为在宋代文人的诗词中,似乎有与紫砂有关的模糊记载。如:“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雪贮双砂罂,诗琢无玉瑕”。
而在1967年,陶瓷厂在基建施工时,发现了蠡墅羊角山古窑址,其中有出土的乱砖与北宋小墓砖相似,并且有出土紫砂残器。 但实际上,有关紫泥新品、紫瓯、双砂罂的记载都不是讲的紫砂器,而羊角山发现的窑址更应该是明代中晚期的窑址,出土的紫砂器有有明显的明代紫砂器特点。 因此,紫砂宋朝起源说这个也是不成立的。
五代时,宋代至元代饮茶方法主流是点茶法,所以五代,宋朝的壶则是小口,长曲流,“斗茶”时要用“点汤”或“点茶”做功夫。
紫砂明代起源说
紫砂器是先于紫砂壶出现的,人们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紫砂土,紫砂器真正以紫砂壶的完整形象出现,始于明代中晚期的明武宗正德年间,这是目前学界普遍的观点。
并且有详细的古籍记载,如明末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吴骞的《阳羡名陶录》等,而要说到第一把紫砂壶的话,其中又有问题出现了。
很多人都认为第一把紫砂壶是供春壶,供春此人也被认为是紫砂壶的鼻祖,但其实据后世的资料分析对比来看,并非如此。
我们已知可见的最早的一把紫砂壶,是在南京发掘的明嘉靖十二年的太监吴经墓时,出土的一把紫砂提梁壶,也被称之为吴经提梁。
明初至今采用泡茶法,所以“泡茶”的“壶” 身变矮小,由于壶小可以使茶保持“香不散”,“味不耽搁”,保持了茶本身的“色、香、味”。 可见,随着饮茶之风的盛行,历代贮茶,煮茶,饮茶之具也不断丰富。茶具制品多种多样,材料繁多,主要有金器、银器、铜器、锡器、玉器、珐琅器、陶器、瓷器等,日常普遍使用的则是陶、瓷器。
中国茶艺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为科学、为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做出新贡献。
本文文章内容、图片资源(我司产品图片除外)等资料源自于壶友分享、我司技术顾问、网络资源等渠道整理而成, 本站只负责对内容素材进行整合、编辑、排班,主要目的在于为更多的壶友、茶友传递更多信息,为您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内容。如侵犯到您的版权,请附上证据,联系砂轩紫砂,砂轩会在三个工作日内尽快处理,删除相关文章!
本文版权归砂轩紫砂所有,欢迎众位壶友、茶友前来学习,但是转载请注明本文网址。未经砂轩授权,禁止任何站点镜像、采集或复制本站内容,违者砂轩将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