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的出气孔,平时似乎是个并不重要的细节,每把紫砂壶上都有,却好像也没深究过,但其实,它却有其重要的意义。
为什么壶盖上要制作出气孔呢?
紫砂壶的出水问题,历来一直备受制壶名家重视,也是玩家选壶时必不可少的一项测试内容。
仔细研究可以发现,好的出水,实际上与诸多因素有关,如:壶型、流型、流的位置、流管内壁、嘴的口径、网孔形式、网孔孔径、网孔出水的有效面积等等,但有一细微之处常被忽略,那就是壶盖上的“气孔”。
明朝时期的陶艺家用气孔率大的泥料制壶并非偶然,是有意为之,是合理的选择,因为当时的壶有双重功能:一方面作泡茶用的茶壶,另一方面作烧水用的水壶。
大家都明白,在火炉上烧水用的水壶盖上必须要有一个出气孔,水烧开时可以让蒸气排出,然而后来瓷质的,紫砂陶(石器)的,抑或陶器制作的茶壶,由于这些泥质不耐高温,所以不再用于烧水,因此小孔派蒸气的功能也用不上了。
但是现今宜兴紫砂壶的壶盖上仍然需要一个气孔,空气通过此气孔进入壶内,壶嘴才能倒出茶水,这是因为宜兴壶的壶盖与壶口之间做得非常致密。
在把玩茗壶时,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壶内满水后,倾倒出水时,其水流呈现出跳跃状,还伴有“突突突”的声音,或水流扭转泛花,伴有“吱吱吱”的声音。
由于在倾倒出水时,壶体内立即处于负压状态,并通过壶盖上的气孔,吸入壶外的空气进行补充,若气孔的孔径过小,则空气进入壶内时受阻,形成间歇性“气塞”,终会影响到水流呈现脉冲式跳跃状,并伴有“突突突”的声音;或由于气孔的孔径过小,空气进入壶内时的流速过高,产生啸叫现象,发出“吱吱吱”的声音。
由此可见,气孔孔径的取值,直接影响到了茗壶的出水流态,犹如画龙点睛,“点”好了,功得圆满,满盘皆活,“点”不好,功亏一篑,徒留遗憾。
本文文章内容、图片资源(我司产品图片除外)等资料源自于壶友分享、我司技术顾问、网络资源等渠道整理而成, 本站只负责对内容素材进行整合、编辑、排班,主要目的在于为更多的壶友、茶友传递更多信息,为您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内容。如侵犯到您的版权,请附上证据,联系砂轩紫砂,砂轩会在三个工作日内尽快处理,删除相关文章!
本文版权归砂轩紫砂所有,欢迎众位壶友、茶友前来学习,但是转载请注明本文网址。未经砂轩授权,禁止任何站点镜像、采集或复制本站内容,违者砂轩将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