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作品

名家名堂

范泽锋
范泽锋,又名哲丰,字文成,1976年生于宜兴陶艺世家,2018年研高,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2016年 第二届),首届“景舟杯”金奖得主,师从省大师范伟群、高工张庆臣、国大师鲍志强。1993年于江苏省丁蜀职业学校紫砂工艺专业班学习毕业。作品以光素精雕艺术见长,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屡获大奖。 1994年起从事紫砂陶艺创作设计。他所创作的作品可谓具有“精八级,心游万仞、对物通神”的灵感和想象力,造型张弛得度,肖形状物,理趣皆备。在紫砂壶艺的创造过程中,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于紫砂作品,尤其把佛文化融合的相得益彰。 2002年,范泽锋在中国工艺美术造型设计进修班学习结业。 作品分别获第一届中国陶瓷艺术展中陶方圆杯银奖,第五届、十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优秀作品评选金奖,荣获2012创新盛典中国创新设计评选最佳创意奖,首届江苏省陶瓷艺术作品展评金奖,第十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银奖,第八届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景舟杯”制壶大赛金奖。并被中南海、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首都博物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等多家艺术团体和个人收藏。 曾多次应邀前往英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陶艺交流。
曹婉芬
1940年出生于蜀山镇陶业世家,从小耳濡目染紫砂艺术的熏陶,对紫砂器皿的博制有着特别的感情。 1955年承紫砂花货泰斗朱可心为师,三年学徒打下了全手工制作技法的扎实功底。历经带徒实践、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培训,有缘受到裴石民、王寅春、顾景舟等大师、名家的传教,艺术素质得到升华,从业五十多年以来,造就了集各家所长之能,立承前启后之本,创自成一格的艺术特色。一生潜心于紫砂造型设计的研究和制作,创新设计数百件套作品。既不失历史传统文化,又融入了时代文化的理念,在国际及全国陶瓷评比中屡屡获奖,多次赴东南亚各国及港台地区展示及文化交流均受海内外人士的青睐和较高的评价。
张红华
张红华,1944年生于宜兴,2005年研高,中国陶瓷艺术大师(2016年 第三届)、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师承著名艺人王寅春、紫砂泰斗顾景舟,1958年进紫砂工艺厂学艺,得顾景舟大师长期悉心指导、提携,接受了最高层面的制陶技艺和构思理念的艺术薰陶,融各派精华,自成一格,造形多变,从业紫砂事业50载,前后制造新品100余件套。 七十年代初,正式拜当代壶艺泰斗顾景舟为师,专攻全手工传统制作技法。经大师悉心指导,面名耳提,犹鱼得水、如沐春风,包括从泥料选矿、手工练泥、空手货全手工成型、壶体的造型设计、工艺装饰,到作品烧成及火候气氛的掌握等一系列顾派独门工艺流程,深得真传,熟谙精要,五十年来,尽心抟砂作壶,心摹手追明清、民国诸名家名器,特别是受到其师严谨治壶思想之深刻影响,从而逐渐形成个人雄健而严谨,流畅而规矩,古朴而典雅,传统而又现代的艺术风格,历年来的创作设计和制作能集前人之所长、溶各派之精华,前后推出一百几十件套个人新作,其中不凡有屡获大奖的经典作品,作品既继承王寅春大师的多变手法,娴熟利落,又发扬了顾派艺术倡导的严谨、唯美和周到的哲学艺术思想,从而大大提升了作品的艺术含量,正因如此,较多作品在造型的功能性和制作的艺术性方面得到质的飞路和升华,如制作的《青泉壶》被北京故宫博物馆永久收藏,《上新桥》和《汉园提梁》壶先后两次被中南海紫光阁永久收藏,特别是《提梁石瓢》壶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作为国礼由北大赠送给联合国秘书长苏菲·安南。 1982年由省职改办审批为助理工艺美术师, 1983年选送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造型设计专修班进修, 1997年由省轻工业厅授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 2005年11月评审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在继承和发扬紫砂传统工艺,探索具有个人风格的艺术之路上,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特别是在全手工光素器及竹货的制作成型方面有独到的建树,秉承顾派一贯的传统手法,在此基础上,独创性地开创了具有个人符号特征的设计语言、制作流程,包括各种专用特殊工装工具的制作和使用,熟练运用拍、打、捻、勒、压、搓等地道全手工技法,在保留和宏扬紫砂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上,不为名利所驱动,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几十年来始终坚守全手工制作成型的阵地,并形成了个人独特的人格魅力,赢得业界同行及藏家的尊重,长期来由于特别擅长设计制作光素类作品,所以有幸能与国内众多最顶尖的书画家联袂合作,其中包括:刘海粟、李可染、范曾、费新娥、启功、朱屺赡、张守智、韩美林、韩敏、冯其庸、徐悲鸿夫人廖静文等等,可谓强强联合,真正体现在壶随画贵、字在壶传之精髓,很多作品随同本人一起参加过香港、日本、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地的出国展览和访问,引起轰动。 2004年中国当代陶艺名家《张红华紫砂作品集》一书出版; 2005年宜兴方圆紫砂有限公司陶娃学紫砂陶瓷系列教材中“玉笠壶”、“双竹提梁壶”,“金铃壶”被选为课本教材;2006年5月23日“提梁石瓢壶”被北京大学收藏,并由许智宏校长作为国礼,赠送来华访问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先生。 所创作的“华天壶”被美国凤凰城美术博物馆收藏;“青泉壶”被北京故宫博物馆收藏;“古玉壶”被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收藏;“玉笠壶”被无锡市博物馆收藏;“上新桥”和“汉圆提梁”被中国海紫光阁收藏;本人所善述的论文有《紫砂时尚探秘》,《略论紫砂壶艺的历史变迁》,目前编写的《谈紫砂传统工艺的延续和创新》。
汤鸣皋
1946年生于江苏宜兴丁蜀镇,1979年先后进宜兴美术陶瓷厂、江苏省陶瓷研究所工作 先后师从顾陆洲(顾景舟胞弟)、毛龙汲、潘春芳先生,在南京艺术学院学习期间曾得到张祥水、陈大羽、李长白、吴山等教授的教诲。 上世纪70唐云、陆俨少、翁闿运诸先生相识,多年交往,时常承教。后又跟随三十年代留法归来的艺术大师郑可、周轻鼎以及周国桢老师等长期实习、写生、创作受益极多。
胡洪明
胡洪明,1959年10月生于江苏省陶都宜兴市丁蜀镇,本科学历。1978年胡洪明即涉足陶瓷专业创作与设计,1983年胡洪明进清华大学(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设计系)进修学习,得到杨永善、张守智和王建中等诸多名师指导。胡洪明师从壶艺泰斗顾景舟大师传人工艺美术大师沈邃华老师,供职于宜兴紫砂工艺厂。 胡洪明热爱紫砂艺术,刻苦攻读和研习陶艺设计理论,勇于创作实践,在紫砂艺术殿堂里默默耕耘了30个寒暑,收获了30个春秋,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高品位紫砂艺术形象。 胡洪明超凡的创作设计能力,他将独特的材质,独特的成型工艺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融于一体,使他的紫砂壶充满艺术的魅力,名族的风韵。不论圆、腰圆、四方、六方、侧角、海棠诸式;不论高、矮、曲、直、均严密工整,韵味十足。素质、素形、素色、素饰的紫砂在造型、泥色、铭款、书法、绘画、雕塑和篆刻等诸多方面都融入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其对宜兴紫砂壶的装饰艺术也颇有研究,胡洪明用金银线装饰的紫砂壶在国内外具有很好的知名度,深受壶艺爱好者和藏家青睐。被誉为当代的“镶金装饰巨匠”。 2011年因其艺术造诣颇丰,被文化部中国文联授予“中国艺术大家”称号。 胡洪明的许多紫砂壶作品已经载入了《中国紫砂图典》等多部专业书刊,紫砂壶作品也深受紫砂爱好者与收藏家喜爱,更有部分作品被中南海紫光阁以及众多国内外博物馆收藏。其紫砂艺术创作的业绩颇丰,已经收录《当代中国陶艺名家集》和《中外名人辞典》、《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集》等多部大型典籍。1988年参加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纪念活动—“中国宜兴陶瓷艺术展”,多次参加国内外陶艺交流(中韩艺术交流展等系列展会)。胡洪明紫砂壶作品多次荣获国家大奖,多篇论文被省级以上刊物收录,为古老的紫砂艺术文化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为紫砂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胡洪明紫砂壶作品获奖: 1983年,胡洪明微型茶具五件套(仿泉、佛竹、纲纹、瓜型、石竹)荣获全省轻工业科技成果和四新产品评比三等奖; 1986年,胡洪明紫砂壶《开片古币》获江苏省旅游纪念品评比优秀奖; 1987年,胡洪明《古尊戟瓶》由中南海紫光阁收藏并陈设; 1989年,胡洪明《十六开片竹编瓶》获江苏省第二届轻工美术设计展二等奖; 1990年,胡洪明《嵌银丝百寿挂盘》荣获景德镇国际陶瓷精品大赛二等奖; 2000年,胡洪明紫砂壶《锦玉壶》于中国紫砂艺术名人及优秀陶艺家评选活动中获优秀奖; 2000年,胡洪明紫砂壶《竹梅壶》在中国宜兴国际陶瓷展评比中获优秀奖; 2000年,胡洪明紫砂壶《舞狮壶》于中国宜兴紫砂艺术精品展中荣获银奖; 2002年,胡洪明紫砂壶《神鸟壶》于7月登录《韩国现代陶艺家会》中韩陶瓷交流展; 2002年,胡洪明紫砂壶《神鸟壶》入编《当代中国紫砂圆典》; 2003年,胡洪明紫砂壶《金猪兆丰》获评中国十大名壶; 2004年,胡洪明紫砂壶《金猪兆丰》获江苏省工艺美术精品收藏证书; 2004年,胡洪明紫砂壶《祝福壶》获2004年中国十大茗壶银奖; 2005年,胡洪明紫砂壶《祝福壶》被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永久收藏; 2005年,胡洪明紫砂壶《紫光壶》获江苏省工艺美术精品收藏证书; 2006年,胡洪明紫砂壶《母子情》获中国手工艺精品博览会“华茂杯”金奖; 2006年,胡洪明紫砂壶《奇竹壶》获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中艺杯”铜奖; 2007年,胡洪明紫砂壶《紫光壶》年获中国工艺美术“中艺杯”金奖; 2007年,胡洪明紫砂壶《神鸟壶》获中国工艺美术 “中艺杯”金奖; 2007年,胡洪明《燕归来》获中国工艺美术“中艺杯”金奖; 2008年,胡洪明紫砂壶《三友壶》获中国工艺美术“中艺杯”金奖; 2008年,胡洪明紫砂壶《金猪兆丰壶》荣获“2008中国手工艺精品博览会”优秀作品评比金奖; 2009年,胡洪明紫砂壶《祝福壶》荣获中国工艺美术“中艺杯”金奖; 2009年,胡洪明紫砂壶《桃韵壶》荣获“第三届全国文化纪念品博览会”优秀作品评比金奖; 2009年,胡洪明紫砂壶《环龙三足》荣获 2009年度中国十大茗壶金奖; 2010年,胡洪明《万象更新》获“第八届全国工艺品、旅游品、礼品博览会”“中艺杯”优秀作品评比金奖。 2010年,胡洪明紫砂壶《抽方壶》获“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暨古典家具、收藏品博览会”优秀作品评比金奖。 2011年,胡洪明紫砂壶《螭龙壶》获“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暨古典家具、收藏品博览会”优秀作品评比金奖。
季益顺
1978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随著名陶艺家、高级工艺美术师高丽君学艺,季益顺于上世纪90年代就被海内外收藏家赞誉为“壶界四小龙”之一,是紫砂艺术承前启后的扛鼎人物。 季益顺继承传统,但不墨守成规,勇于探索,更善于创新,在把握紫砂本质语言的同时,把绘画、浮雕、金银丝镶嵌用于壶体装饰,自然地形成 “画在壶上、壶在画中”的立体效果,极大地丰富了紫砂壶艺的文化内涵,增强了艺术神韵和张力。季益顺把紫砂艺术融于生活之中,把高雅的艺术有机地与“日用”相结合,让“壶”的品茶功能在艺术氛围中完美地发挥,创立了花素相融、赏用皆美、情趣灵动、风格独特的“季益顺壶艺流派”。 1986年季益顺作品《健身茶具》获全国陶瓷创作设计评比一等奖; 1996年季益顺紫砂壶作品《硕鼠壶》获景德镇杯中曰陶艺展一等奖; 1997年季益顺紫砂壶作品《田园风光》系列壶获江苏省陶瓷艺术新品展评一等奖; 2000年季益顺紫砂壶《花香竹韵壶》获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金奖; 2001年起季益顺紫砂壶作品《寿星竹提梁壶》、《祝福祝寿壶》获第三、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 2003年季益顺紫砂壶作品《紫气东来》获第37届全国旅游工艺品博览会金奖。代表作品还有《风雨同舟》、《君子壶》、《晨曲》等; 2006年,季益顺创作的《江南水乡一景》五件组壶获第八届全国陶瓷创新设计评比金奖,紫砂壶作品《紫气东来》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另外,多件作品参加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展评,获金质奖。
范永良
范永良,1943年出生于宜兴陶艺世家,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紫砂工艺名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紫砂行业协会壶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收藏鉴赏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1958年进宜兴紫砂壶工艺厂,范永良拜壶艺泰斗著名壶艺宗师蒋蓉学艺,深受师傅的艺德、艺品的渲染和影响,深得师傅真传,技艺功底扎实,作品以花器为主,讲究形、神、气的表现,重视传统审美和现代审美的结合,是传统类花器的代表人物。 1980年,范永良参与创办江苏省宜兴紫砂壶工艺二厂,先后任生产技术厂长、总工艺师、总支书记; 1986年至1998年之间历任宜兴市技术职称评委,江苏省轻工业厅、省陶瓷同行业新产品评比评委。范永良紫砂壶代表作品有西瓜壶、青蛙荷花壶、玉扁壶等,范永良紫砂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评中获奖。 1980年,范永良参与创办宜兴紫砂工艺二厂,负责产品开发、质量监控;1982年,范永良任紫砂二厂生产技术厂长,主担新品创作、技术培训;1992年,范永良任紫砂二厂总支书记; 1994年,范永良任紫砂二厂总工艺师、紫砂研究会常务会员、江苏工艺美术学会会员。范永良紫砂壶主要获奖作品及业绩: 1985年9月,范永良紫砂壶“玉扁壶”获江苏省轻工业厅省陶瓷同行业新产品评比“二等奖”; 1988年7月,范永良赴香港参加紫砂春华宜兴特艺展,“万寿龙星壶”等三件作品获“紫砂春华”——当代宜兴陶艺展览优秀作品; 1988年,范永良随江苏陶艺代表团赴美国调研,并作现场表演; 1990年3月,范永良获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颁发的从事工艺美术行业三十年荣誉证书; 1994年7月,范永良紫砂壶“荷花壶”入选第一届中国工艺美术名家作品展;1994年10月,范永良紫砂壶“荷花壶”被中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王光英收藏; 1996年7月,范永良紫砂壶“贯钟壶”被徐悲鸿故居陈列馆收藏;1997年10月,范永良入编《当代宜兴陶艺名家集》; 1999年11月,范永良捐赠紫砂作品壹件,用于台湾赈灾义卖; 1999年12月,范永良“五件青蛙荷花”茶具获《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铜奖; 2001年5月,范永良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授予“2000年中国紫砂艺术名人”称号; 2002年5月,范永良紫砂壶“合欢同庆壶”在《弘艺殿杯》中国宜兴紫砂名家作品展上获“金奖”; 2003年4月,范永良“荷花五件套”茶具在2002年中国十大紫砂茗壶评选中,荣获“十大紫砂茗壶”;2004年2月,范永良捐赠“掇只壶”壹件,用于宜兴慈善会慈善事业; 2004年4月,范永良紫砂壶“西瓜壶”在2003年第二届中国十大紫砂茗壶评选中,荣获“十大紫砂茗壶”; 2004年8月,范永良紫砂壶“元珠壶”被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李铁映选中合作,由李铁映铭刻; 2005年9月,范永良紫砂壶“西瓜壶”获太湖博览会银奖。 2005年10月,范永良紫砂壶“西瓜壶”被北京紫光阁永久收藏;
范永军
范永军,出生于1962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开始从事紫砂壶艺术,师承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紫砂学科带头人吴鸣老师。 范永军认为一个人成长的每一步,离不开老师的提携和自己的不懈努力。地域文化是随着历史人文进程产生并逐渐成熟的。 宜兴紫砂艺术的历史渊源,造就了一大批艺人,为了同一个目标,薪火相传,代代出精英。单凭这一点,就不难不引发世人关注和兴趣。 范永军长期从事于紫砂壶专业研究,在于精神层面的虔诚。范永军将重点放在紫砂朱泥领域,一开始的艰辛,与日后成果斐然,中间的劳顿和耐得住寂寞的艰辛,看来只有他自己知道。 这些年来,功夫不负有心人,范永军在开发研制朱泥大品壶系列及方壶作品中,一改朱泥只做圆形小品的现状,他付出了大量精力投入到这上面。心如止水,紫砂壶艺要的也是心平气和,我们从范永军的紫砂壶作品中看到了一种近似禅意的神韵。他的朱泥大品壶系列;方壶系列;贴花系列;玲珑镂空壶系列等等,基本以清代贡品壶为参照,并融入了自己创作感受,既传统典雅又不失当代壶艺之大雅。这几个系列正是范永军在容量及朱泥制作方壶这两点上创立了朱泥制壶的多项纪录,从而填补了多年来朱泥制壶创作的空白。说到这里我隐约看到范永军脸庞掠过一丝慰藉的笑容。 一个人的努力,所得到的回报是综合性的,从“金色年华组壶”“锦上添花”到“纳福壶”“四季花香”等作品,在各种大赛上屡屡获奖,不难看出观众评委和同道间的赞赏。当然亦因范永军的紫砂壶艺自始至终行走在一条正规经纬线上,不偏不离,显示了对传统制壶的敬仰。范永军屡屡提及朱泥壶历史钩沉,以及矿土构成及特点,看得出他的研究并非一般人所为。 宜兴朱泥壶在清早期兴盛,并延续至20世纪初,经过几代壶艺传人的推陈出新,成为宜兴朱泥小壶的代名词。朱泥又称红泥,朱泥的土质成分,主要含有极高的氧化铁,色泽红亮且透气性佳。历代艺术均只做小品圆壶,大品壶很少,方壶更是无人问津。要说范永军的成就,就是破解了朱泥壶只小不大的难题。 范永军,不忘传统,注视现代。在朱泥壶艺,在整个制壶工艺上,锐意进取,其特色风貌与独特艺术语言,正越来越引得人们的关注。
沈建强
1957年沈建强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蜀山脚下,父母沈孝虎、范云芳,伯父沈孝陆终身从事紫砂事业,曾以“小陶”壶而誉满东南亚。11岁时,因厌家庭作坊的吵闹,而抢过二哥的做壶工具,踏进了紫砂陶的门槛。沈建强75年高中毕业后下乡劳动,81年成为紫砂厂陶坯加工户,87年开始临摹清代、民代和现代名师的作品,从中悟得“自然和做作的区别”,并曾以笔名“沈玉芝”壶款而面世。90年开始从事紫砂创作;91年开始对紫砂筋瓤壶的潜心研究,之后台湾客商李木田给出“藏筋瓤,找建强”之美誉,从此后在业内和国内外广为誉传。“先器识而临文艺,尊传统以起新风”是沈建强从艺成长的箴言, “重成就,轻利益”则是他的的世界观。 1992年沈建强在众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被市科委破格评定为助理工艺美术师,受聘于砂龙陶艺有限公司,并得名家张一成(紫砂艺术评论家)的点拨,感悟紫砂壶“点、线、面”的审美。扎实的基础,虚心的求学与勤奋的努力,让他的作品在国内外大型展览中多次获大奖。95年8月沈建强被市科委提前晋升为工艺美术师;2003年转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师。 在紫砂市场低迷之时,沈建强也不曾放弃,他一方面默默的努力,另一方面积极的走出去推广紫砂艺术,97年4月所制“大合菊九件套”茶具在中国瓷都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首届万件茶具展示会上获二等奖,同年同月入编“当代中国宜兴陶瓷名家集”,99年10月受聘于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高级工艺美术师。 2002年7月沈建强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2003年沈建强成为紫砂文化研究会会员。 2002年9月沈建强受聘于宜兴紫砂工艺厂。 2005年元月沈建强成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2005年7月沈建强成为河北省紫砂陶艺学会学术顾问。 2005年7月沈建强担任河北电视台《阳羡访陶》专题片艺术顾问。 2007年5月沈建强担任广东省紫砂文化研究学会高级艺术顾问。 2003年沈建强应省刊“江苏陶瓷”之邀,所写论文“紫砂筋瓤壶”在省刊2003年第4期上发表。 2004年沈建强所写论文“紫砂筋瓤壶的成型工艺和制作手法”在04年第一期发表,并荣获新世纪第三届华夏“精英杯”学术论文评选金奖,同时获得了入录“华夏英才文集”的资格。 2004年沈建强在第四届华夏精英评选活动中被评为“华夏新世纪科技精英”。 沈建强紫砂壶艺术风采: 2000年11月沈建强紫砂壶作品“飘菊”获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国家级)大师精品博览会“铜奖”。 2000年沈建强紫砂壶作品“合菊”获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国家级)大师精品博览会“银奖”。 2001年6月沈建强紫砂壶作品“英雄壶”获中国宜兴国际陶艺展评比“二等奖”。 2001年6月沈建强紫砂壶作品“飘菊”获中国宜兴国际陶艺展评比“二等奖”。 2001年12月沈建强紫砂壶作品“水浒钵”获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国家级)大师精品博览会“铜奖”。 2000年沈建强创办斋号“紫玉堂”。 2001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鲍志强誉题为“筋瓤世家”。同期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吴鸣为“紫玉堂”主任题绰号“沈筋瓤”。 2001年12月沈建强紫砂壶作品“大英雄壶”获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国家级)大师精品博览会“银奖”。 2001年沈建强紫砂壶作品“对号入座”获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国家级)大师精品博览会“传统艺术金奖”。 2002年沈建强紫砂壶作品“蝌蚪壶”获第七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入选奖。 2003年沈建强紫砂壶作品“柯玛喜日”壶获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国家级)大师精品博览会“银奖”。 2003年沈建强紫砂壶作品“百川海纳”获第一节中国陶瓷艺术展“中陶、方圆”杯“优秀奖”。 2003年沈建强作品“蝌蚪”壶获37届旅游品和工艺品、国际礼品和家用消费博览会“三等”奖。 2003年4月沈建强紫砂壶作品“龙头一捆竹”获2002年中国十大紫砂名壶评选“银奖”。 2004年85岁老人顾景舟大师胞弟顾陆州誉题为“筋瓤英雄”。 2004年9月沈建强紫砂壶作品“神源套壶”获第二届太湖博览会中国工艺精品展“金奖”。 2004年至2005年沈建强被评为第一批中国紫砂十二精英。 2004年4月沈建强紫砂壶作品“海纳百川”获中国十大紫砂名壶评选“银奖”。 2005年沈建强紫砂壶作品“对号入座”被入编《陶娃学紫砂》的教科书。 2005年沈建强紫砂壶作品“小英雄壶”获第七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 2006年沈建强紫砂壶作品“五朵金花”获第八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银奖”。 2007年沈建强被授予“中国收藏家最喜爱的工艺美术大师”。 2007年沈建强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颁布的“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 2007年沈建强紫砂壶作品“秋姿提梁”获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银奖”。 2008年沈建强紫砂壶作品“宇峰提梁”获中国收藏家协会金奖。 2008年沈建强紫砂壶作品“菱花仙子”获国家轻工业联合会金奖。 2009年沈建强紫砂壶作品“鸳鸯戏水”获国家轻工业联合会金奖。 2010年沈建强紫砂壶作品“中三鼎合菊”获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银奖。 2010年沈建强紫砂壶作品“玉琮”获山东美术家协会金奖 2011年沈建强紫砂壶作品“菱花提梁”获国家轻工业联合会金奖。 2011年沈建强紫砂壶作品“海纳百川”获中国第五届民博会金奖
邵顺生
邵顺生:1955年生于江苏宜兴“中国紫砂第一村”---紫砂村。是清代制壶名家邵大亨的第六代传人,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政协文史馆工艺美术研究院副院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儿童文化促进会博爱和平大使,中国紫砂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宜兴紫砂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壶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1973年邵顺生高中毕业, 1978年-1986年邵顺生任宜兴川埠工业陶瓷厂技术科长、技术厂长, 1986年-1990年邵顺生任宜兴市紫砂工艺三厂技术科长, 1992年邵顺生被评为紫砂助理工艺美术师, 1995年邵顺生被评为紫砂工艺美术师, 2000年邵顺生当选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紫砂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市政府评为先进科技个人, 2006年邵顺生任无锡市人事局专业技术资格职称评委, 2007年邵顺生任中青年紫砂全手工技能大赛评委。 紫砂方器之王:擅长方器,被收藏界誉为“紫砂方器之王”,作品具有挺劲阳刚之气,含浑厚大度之势。承袭传统,勇于创新,被专家称之为壶艺经典。上海世博会唯一授权特许紫砂藏品制作单位。20余件原创作品获得国家专利。30余件创新作品获得国家、省级金、银奖。代表作“志同道合”被国务院收藏,“一脉相通”被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顶天立地”收藏于台北国父纪念馆。多次担任行业职称评委和大赛评委。是一位紫砂界的实力派人物。 邵顺生代表作品:继承传统,勇于创新,尤以“方器”称雄。作品有挺劲阳刚之气,含浑厚大度之势,在各种评比中屡屡荣获最高奖项。 全国第五届陶瓷艺术设计创作评比中,作品《筐定》壶荣获三等奖,名作《开光》壶在1994年上海展览被收藏家以4.8万港币珍藏,足见其作品的升值潜力之高,《志同道合》壶由文汇报作过报道,《古鼎方钟》壶被无锡市博物馆永久性收藏。
1234567 下一页 13 跳转到: GO

千手观音壶

作者:范泽锋 编号:21710 泥料:段泥 容量:1300cc

快速询价

拨打热线,直接沟通

400-116-8060

13361856999

微信客服

客服人员10分钟内回复

风卷葵壶

作者:江建翔 编号:56701 泥料:紫泥 容量:570cc

快速询价

拨打热线,直接沟通

400-116-8060

13361856999

微信客服

客服人员10分钟内回复

蛤蟆石榴桩壶

作者:蒋蓉 编号:34101 泥料:段泥 容量:260cc

快速询价

拨打热线,直接沟通

400-116-8060

13361856999

微信客服

客服人员10分钟内回复

小英雄壶

作者:沈建强 编号:19209 泥料:紫泥 容量:1260cc

快速询价

拨打热线,直接沟通

400-116-8060

13361856999

微信客服

客服人员10分钟内回复

石瓢壶

作者: 编号:10601 泥料:底槽清 容量:200cc

快速询价

拨打热线,直接沟通

400-116-8060

13361856999

微信客服

客服人员10分钟内回复